2025
六月

05

1167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五十三集:爱尔兰、英吉利、日尔曼等民族归化的过程

1231231

各位听众朋友,您好!非常欢迎您收听《朝圣之途》节目!

  在上星期的节目当中,我为您介绍了蛮族入侵时的教会情况,以及蛮族中的法兰克王国在历史中与教会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做了说明。今天我要再为各位介绍的是爱尔兰的归化经过,以及英吉利,日耳曼的归化过程,欢迎您的收听。

  正当蛮族入侵的狂涛在西方各奉教国继续肆虐骚扰的时候,一个新的地区爱尔兰接受了福音。爱尔兰是北大向上孤悬的岛屿,距离罗马相当的遥远。当然,也从来没有受到罗马的影响,也未曾受到蛮族的侵略。对爱尔兰的归化,圣巴特利爵这位圣人当居首功,他生长在一个大不列颠的教友家庭。在他16岁的那年,被海盗掳了去,过了6年的奴隶生活,终于逃回故乡。再由故乡去了欧洲大陆,在那里入了隐修院修道。但是他始终觉得天主在召叫他,去曾经被掳的地方宣传福音。他曾经这样说:我听见还没有出生的婴儿的声音,从爱尔兰呼唤我。他在公元432年被祝圣为主教之后,就到爱尔兰去开教。他差不多在那儿有30年之久,完全致力于传教的工作。除了讲道理之外,他还以奇迹来证明他的道理。他给人受洗,他祝圣司铎和主教。他还在好些地方建立隐修院。在当时的爱尔兰,根本就没有城市。隐修院的院长,同时也是周围地区的主教,每一座隐修院都在自己的周围地区保持着前进的热心。自然的,这个地区也成了传教的中心。

  在公元461年圣巴特之爵去世的时候,爱尔兰已经赢得了圣人之岛的美称。在爱尔兰的教会历史当中,最值得大家注意的一点是:爱尔兰刚归化不久,就成了一个热烈的传教中心。他们领了洗之后就愿意去做隐修士,当了隐修士之后就去感化别人受洗。这些新领洗的也要去当隐修士,因此在圣巴特利爵所建立的隐修院当中,隐修士的数目不断的增加,而且他们还渡海到大不列颠去传福音。这些渡海传教的修士当中,最最有名的是圣高龙帮。

  圣高龙邦生于公元540年,死于公元615年。他走遍了高卢、瑞士和意大利,有如古圣人厄里亚在世,他到每一个国王面前去指责他们的罪行。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隐修院也就跟着建立起来;大批的门徒投入严厉的会规下修行。75岁的时候,他死于意大利北部著名的保比约隐修院里面。

  大不列颠早在蛮族入侵以前,福音就已经传入了。入侵大不列颠的蛮族是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他们对天主教不但没有好感,还有着恨意。因此对教友兴起了歼灭性的战争,只有逃到西部去的才能够幸免于一死,同时也不敢对入侵者宣传福音。一直到了第六世纪的末叶,法兰克人归化之后的100年,盎格鲁和萨克逊人才接受了福音,皈依圣教会。直到第六世纪的末叶,向蛮族传教的人不是主教们,就是修士,但是对大不列颠的宣传福音却是由罗马的教宗发动的。

  公元590年,教宗圣额我略一世登上伯多禄的宝座,就派遣了40位传教士,由奥思定修士率领前往大不列颠的英吉利。为什么圣额我略教宗会有这样的计划呢?一登上教宗的宝座,就有这种惊人之举呢?根据史书的记载,事情是这样的:相传教宗圣额我略一世在被选以前,原始罗马的一位隐修士。有一天在路途上看到了一群被掳的奴隶,其中有三名美少年阖法闭眼,被当做货品般的要被拍卖。他就问拍卖的商人说他们属于什么民族?商人告诉他说,他们是盎格鲁人。额我略却说,我看他们不是盎格鲁,简直就是盎杰利。原来在拉丁文中,这两个字是十分相近的。而盎杰利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指天主的天使,他产生了怜爱之心,于是就把这三位天使一般的美少年赎了回来。在自己的隐修院当中亲自教育他们。从此,他立下了心愿,要去归化盎格鲁人。当他被选为教宗之后,就积极的展开了往英吉利传福音的计划。

  公元596年,40位修士出发了,但是在半途上,有些修士失去了勇气,不想去英吉利。因为他们听说英吉利人会挖敌人的眼睛来吃,而且他们的语言非常难懂,他们听得越多,越是丧了胆。教宗亲自鼓励他们,命令他们,他们才决定前往英吉利。当他们到达英吉利之后,情况比他们所希望的还要好。他们在泰晤士河河口下船登陆,国王肯特已经和一位天主教的公主博尔达结了婚。这位博尔达公主不是别人,她是法兰克王的女儿。肯特王因此答应要接待传教士。肯特王被大臣们护卫着,坐在一棵树下,看着40位从罗马来的修士唱的圣咏向他走来,在他面前开始讲道。国王听了他们的演讲,然后他说,你们的言辞固然美丽动人。但是你们所说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而且还有许多的疑点,我不能够马上相信你们。你们既然是远道而来,为了把你们所信而且视为无上幸福的真理传给我们。我呢,也绝不难为你们,反而会供给你们住的地方,你们去归化你们所能够归化的人吧。事实上,肯特王也已经被修士们的圣善生活所感动了。

  不久之后就要求领洗加入圣教会,跟着肯特王领洗的还真不在少数。奥思定在597年的圣诞节竟然为1万个人付洗,肯特王还把他在坎特伯里的宫殿赐给了奥思定,这就是英国的第一座主教座堂。教宗圣额我略一世从他罗马的病榻上远远的关怀着那批传教士,经常寄信给他们。在信中所写的都是对传教方法的训示。他说:如果外教的庙宇建筑的很好,与其把它拆毁,倒不如把它祝圣,再把祭台安放上去,改为敬礼天主的圣堂。要在民众习惯敬拜外教神祇的地方和日子,准许他们以另外的方式来庆祝天主的瞻礼日。如果外教人有以筵席庆祝节日的习俗,便可在殉道圣人的节日举行宫宴,准许他们举行外表的欢乐;心灵的欢乐也就容易获得了。对那些粗野的人,绝对不可以把他们的一切旧有习俗一笔抹煞。人不能一跃而登到山顶需要一步一步的爬上去。这样的训示的确是合情合理、稳当易行。一直到现在,仍然不失为对外教民族传教所应当要遵循的方式。传教事业在英吉利虽然是如此顺利的展开了,但是往后仍然遇到许多的困难。

   瓜分英吉利的七个王子,并不是每一个对天主教都怀有好感,彼此之间他们也经常交战。不过,自从圣奥思定修士率领40位修士到英吉利开教之后的一个世纪,也就是百年之后,英吉利的归化事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许多兴起而又繁盛的修道院成了教育中心,也因此培养了中古时代盎格鲁萨克逊的文化,也陶冶了日后往日耳曼去的传教士。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在莱茵河、易北河之间,包括现在的荷兰、西德和奥地利的广土地上的日耳曼蛮族。他们是蛮族中最不容易归化的一支,还保持着很粗鲁的个性,异教的思想相当的盛行。他们的尚武精神也使得他们很不容易了解天主教教义的良善、谦和、宽恕、博爱的精神。不过,日耳曼人已经听见过有人向他们传布天主教。

  前面我曾经介绍过的爱尔兰的修士圣高隆邦和他的门徒们已经在瑞士宣传过福音。因为英吉利的修士已经归化了荷兰的北部。但是这些努力都还只是凤毛麟爪,没有什么秩序和整体的计划。真正在日耳曼建立教会,并且把教友正式组织起来的,乃是一位名叫文佛里的英吉利人。他还有一个为人所熟悉的拉丁文名字,叫做波尼法爵。他是一位本笃会的修士,早年入会修道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广泛的修养。30岁之后,他一直感觉到有一段到祖先的故乡去宣传福音的召叫和吸引力。他在荷兰北部第一次的尝试并没有多大的收获。他觉得单独一位传教士不能够担负这样的工作,必须要请求教宗的支持。于是他就在那年公元719年起身到罗马,觐见教宗额我略二世。教宗额我略二世亲自热诚的接待他,并且正式委任他做日耳曼的开教宗徒。三年之后,教宗召回波尼法爵祝圣他为主教,并且为以宗座的直接代表。他经常跟同几位和他一样热诚的修士一起巡行各地。开始的时候是几位英吉利修士,后来也有了日耳曼修士,他们的生活很辛苦,还得冒着各种危险。他们花30年的功夫到处讲道。他就按照各地进步的情形,把已经归化的教友组织起来,复兴了以前的隐修院,也创建了新的修院。有了这样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扎根坚实的工作,他所建立的传教事业终于能够不断的牢固而持久下来。

  在波尼法爵的传教事业上,最为动人的就是他常和他的祖国保持着联系,不断的给在英吉利的朋友们写信,向他们说明自己的困难和不安。他依侍他们的祈祷,也从他们那儿接受道义和物质的援助。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刚从异教敬拜的情况中转向天主教真理的日耳曼国度中,他有意让英吉利的修女们前来日耳曼,想要以修女们的善表来光照他们。用修女们的祈祷求天主降福,帮助他的传教事业。他请来了日后也被册封为圣品的圣女里奥巴和他的同伴们,给了圣波尼法爵的精神上和工作上很大的帮助。

  圣波尼法爵是教会历史上开创传教修女会的第一人,可惜以后没有人追随他的这种作风。一直要到了17世纪,才有人重新呼吁妇女们去外方传教。圣波尼法爵在75岁的那一年,协同50位修士重新又回到了荷兰的北部去传教。有一天,他正同修士们停留在一个村庄,给一群教友付坚振,忽然窜出了一群狂热的异教徒,向他们攻来。在毫无防备之下,一个个都被杀了。圣波尼法爵被攻击的时候,本能的拿起了手中的经本去抵抗。这本经文到现在还保存着,书上还留下了被剑砍过的痕迹。他死了之后,葬在德国的福达,一直受到德国教友的敬礼。波尼法爵在德国教会的建树,无论是修院或是主教公署,都成了中古时代协助德国文化发展的中心。德国正式归化,我们该归功于圣波尼法爵主教。

  听众朋友,今天《朝圣之途》就为您进行到这儿了,祝福您健康愉快,下个星期同一时间我们空中再会。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